11月12日至14日,2022世界VR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包括华为、HTC、科大讯飞等在内的20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参展,涵盖AR/VR产业链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等各方面,吸引大批市民走入场馆体验新产品、感受新技术。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AR/VR点亮元宇宙
随着众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VR应用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围绕着AR/VR领域持续开展技术研究,我们已经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在光学领域已经可以支持4000PPI的微小屏幕,极大地提升了显示效果。在端侧计算上,当前芯片可以支持8K60帧,未来可以到12K90帧。在佩戴重量上,VR眼镜可以做到小于170克,AR眼镜可能低于80克,佩戴体验越来越好。”华为终端BG首席运营官何刚介绍。
回顾VR产业的发展历程有哪些主要变化?“随着VR硬件佩戴眩晕、传输延迟等共性问题得到解决,影视、游戏、社交、直播等VR内容的制作产业逐渐成熟,VR产业在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等各环节日益成熟完善。”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烈宏表示。
此外,VR技术正推动元宇宙产业加速演进。随着VR产业不断成熟,元宇宙催生更多的场景应用,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元宇宙本质是融合,这种融合包括了物与世界的数字化以及现实世界的物理化。AR/VR就成为元宇宙非常重要的入口,就像我们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样,AR/VR带来了虚拟现实与自然交互的体验,这种体验将会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驱动未来十年的发展。”何刚分析认为。
而作为元宇宙的关键入口和重要的呈现方式,虚拟现实相关产业有望做强做大,也将进一步完善元宇宙产业的生态体系,共同推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头显设备出货量快速增长,首次突破年出货量一千万台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拐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张立表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终端市场迅速扩大,开启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增长新空间。国内外科技巨头持续发力虚拟现实产业,虚拟现实的传感、交互、建模、呈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用户在交互、显示、佩戴舒适感等方面的体验不断提升。
“用于虚拟现实头显的超短焦光学方案成为今年各厂商主要布局方向,极大地降低了整机的厚度和重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头显终端产品支持眼动追踪与注视点渲染功能,在提升VR内容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优化了设备算力的使用效率。今年全球发布了多款AR眼镜,众多国内AR产品成为全球AR市场增长主力军。”
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部分行业共性问题待解决
根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国内虚拟现实产业的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对实体经济赋能作用的逐渐释放,2025年有望带动万亿元市场规模。
不过当前VR产业同样面临一些行业共性问题,“现有VR终端显示能力最高为4K到5K(4320×2160分辨率,实现105度FoV,60像素/度),距离ITU标准定义的VR终端8K显示能力(7680×4320分辨率,实现128度FoV,60像素/度)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表示。
他认为,中国应抓住时机攻克决定行业走向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开放并举的“复合宇宙”体系。也有业内人士呼吁,AR/VR的发展需要产业界一起发力,构建总体技术架构和接口规范,降低开发、互联成本,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小燕对《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进行了深入解读。张小燕表示,《行动计划》延续了两条主线,一是持续丰富虚拟现实硬件产品和内容供给。二是夯实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
其中提出了构建“虚拟现实+”融合创新能力体系,推动近眼显示等关键领域研究,强化虚拟现实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快突破产业薄弱环节,提升内容生产智能化水平与研发创新能力,发挥虚拟现实整机带动作用,以虚拟现实核心软硬件突破提升产业链韧性。
记者注意到,日前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落户江西南昌,这一创新中心将聚焦制约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平台,逐步构建覆盖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